作者: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四年級 梁升銘
麥當勞的工作
1997年,學生曾在麥當勞打工過數月;當時的時薪是 一小時新幣67元,到吃飯時間會供應餐點(套餐一份,任選)。對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學生而言,待遇 不算太好、也不是極差,可是,最吸引打工族加入麥當勞行列的,大抵就是每家分店內盡可能營造起來的和諧、歡樂氣氛;然而,在每日的例行工作中的確存在許多 令人無法認同的狀況:廚房內滿佈的油煙、各種食用/非食用的消毒水(非學 生捏造,的確有「食用級消毒水」這藥劑)、桌椅與器具表面上很乾淨但實際上的衛生卻令人作噁……等。另,如同「卯 上麥當勞Mcliable」影片中所述,在廚房裡各種食物的調理都是透過事先設定好的機具自動完成,工作人員僅須將材料放置妥當、再按下按鈕即 可,除非真發生人力不足的狀況,否則,任何一名工讀生的離職真的都不會影響廚房內的運作-大家真的都只是一顆小螺絲,壞了、不見了?補新的就好,無所謂。
另, 學生要提醒大家,進了速食店或飲料店千萬別讓他們在飲料裡加冰塊。雖然用以製冰的水源通常都沒有問題,但儲冰、舀冰的設備或器材,要不就是幾百年都不洗、 髒得要死,要不就是像麥當勞那樣,全部的冰杓都用「食用級消毒水」洗過、泡過。想吃冰塊?為了身體健康,請自己回家做!
只有麥當勞?
在 影片以及其他諸多的報導、資料中均曾提到,麥當勞所採用、購買的食材在生產過程中是如何地對環境造成破壞,然而,在今日以「公司」體制為主、以追求利潤為 唯一目標的商業環境中,許多的企業其實都正在從事相同的行為。石化廠的廢氣、電路板生產線的廢水如何?美其名曰使用再生能源,但在生產太陽能光電板時所產 生的化學與重金屬污染如何?諸如此類。學生以為,可能,麥當勞要對環保團體提告只是出於一種莫名的委屈-大家(所有的公司)幾乎都是這樣在做事,為什麼你 們只針對我?現今的情形是,在各個賣場或便利商店中充斥著各種類型的垃圾食物,路上舉目所及的各個飲料攤、販賣機當中也盡是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飲品,大 部分的市井小民照吃、照喝,不但不理會各種環保、醫療與消費者保護團體的疾呼與警告,反而一昧地跟隨偶像或廣告的宣傳持續購買該等垃圾食物或化工飲料。或 許,麥當勞提出告訴的實際理由真的只是如同小學生般的想法:「別人都可以,為何我不行?」
地球環境的傷害肇因於跨國公司的自私還是無知?
在《商業生態學》 一書中提到,眾「公司」都應該要為了改善、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而努力,然而,作者似乎忽略了一點:公司的組成份子是「人」,真正的環境破壞應該是肇因於人 類的自私本性、而非僅由於公司治理中「唯利是圖」的經營策略。身為靈長類的人,在整個食物鏈中幾乎毫無天敵,即便偶而有瘧疾、瘟疫等大規模的疫病發生,也 總是能迅速地研發出相應的治療技術;既然能克服「物競天擇」的定律,又怎麼可能向整個大自然屈服?一小群人會為了耕作而放火燒掉大片森林,吾人又如何能期 待跨國公司能花費心力進行環境保護?所謂的「跨國公司」,其本性不就是剝削落後地區的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力、再向較先進的消費國家兜售成品或服務?在人類私 心的運作下,套用一句某位政治人物先前在公眾場合的疾聲高呼:「我錯了嗎?」
言論自由?良心發現!
在Mcliable一 案中,學生以為,與其說是因言論自由受到侵害而導致接續之訴訟,不如認其為少數有識者初步的良心發現。肥胖者滿街是、癌症病例增加,究竟有多少人膽敢或願 意將實際的原因公諸於世?如《商業生態學》書中所提及,公司存在的目標本即為獲利,且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各公司無不設法擴張其在各層面之影響力。在強大 的政治壓力與經濟實力之下,究竟有多少的媒體、甚至是一般人民願意挺身而出將事實公諸於世?大家只敢稱讚王永慶是多麼地節儉、努力,有沒有人能告訴老百姓 台塑集團一天能製造出多少污染物?媒體三天二頭報導郭台銘的新婚妻是如何美麗、新生女兒是多麼可愛,有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指控鴻海的工廠一年要製造出多少噸 的重金屬廢水、會害死多少家庭的妻子與女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