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僑生眾生相


以「僑生」身份來台念書的壞處多不勝數,其中一個明顯的壞處就是讓我們錯失了和其他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生相互交流的機會,比如說,僑生通常被安排和僑生住 在一起,而各大學僑輔室所舉辦的活動也以僑生為主要對象,所以「僑生」和「外籍生」雖然同屬外國學生,彼此卻彷彿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讓我們的留學經驗 缺少了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還有練習英文的機會…),實屬一大缺憾!

相反的,「僑生」身份有時候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意外的好處,好處之一就是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其他來自亞洲各地的「黃種外籍生」(請恕我用這麼一個原始的稱呼方式,因為膚色確實是僑生最基本的認定指標),包括來自港澳、緬甸、印尼或越南等地的僑生,也算不無小補。

回顧自己多年的台灣留學經驗,接觸他國僑生最頻繁的一年就是念僑大的第一年(當時尚未併入師大),一 來僑大本身就是一個集結各國僑生的大本營(這裡除了「假僑生」之外,連半個台灣學生都找不到...),二來僑大管制深嚴,又位處偏僻的山上,所以僑生每天 被迫「朝夕相對」,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想要不互相認識也難,這裡且記下自己對各國僑生的一些「刻板印象」。

先說港澳僑生吧,我們經常習慣把香港和澳門合稱「港澳」,其實香港和澳門僑生不太一樣,就學業成績而 言,澳門僑生似乎比香港僑生要來得優秀,因為香港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大學,所以選擇來台灣升學的香港僑生多半是因為無法進入本地大學就讀才轉而選擇台灣,而 澳門則不太一樣,因為澳門實在太小,想要出國念書的僑生反而是比較有企圖心和冒險精神的。

我對香港僑生的印象不太好,總覺得他們來台灣不是來念書,而是來旅遊觀光的(當然馬來西亞僑生群體當 中也不乏這類「遊學生」),所以我看到的香港僑生往往衣著打扮入時,吃喝玩樂一流,學業成績卻普普,不過香港僑生也有讓我感到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自 信,經常可以看到一群香港僑生聚在一起以高分貝的音量用廣東話聊天(台灣人覺得「僑生」很吵,香港僑生需要負一大部分責任…),我自己在台灣人居多的場合 比較怯於以方言交談,大概害怕被視為「異類」。

印尼僑生則是一群非常特殊的僑生,以前在馬來西亞也可以看到不少印尼勞工,但印尼的華裔倒是到了台灣 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得到。第一次接觸印尼僑生的經驗只能用「驚訝」來形容,因為他們除了外表是如假包換的黃種人之外,基本上跟印尼人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差 別,可以說一口流利得不得了的印尼語。也因此,印尼僑生到台灣留學非常的辛苦,因為中文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外語,他們學習中文要像小孩子一樣一個一個字從 頭開始學起,過程之艱辛可想而知,所以印尼僑生的成績總是吊車尾。每次看到他們悲涼的學習境況,總讓我感念大馬華文教育的可貴。

最後,當然不能不提人數眾多的緬甸僑生。緬甸僑生算是所有僑生當中最為刻苦的僑生,一方面很多緬甸僑 生的家裡原來可能是以務農或捕魚為生,來到台灣這個相對工業化的國家,需要經過一番調適才能從新適應這裡的生活;另一方面,大部分緬甸僑生的家境貧困,很 多緬甸僑生在台念書都要自力更生,一邊打工賺錢,一邊念書,有些甚至以打工為主,念書為輔,成為頂著「大學生」頭銜的另類外籍勞工。因此,我總覺得緬甸僑 生帶有幾分「難民」色彩,如果香港僑生是來台灣觀光的話,那麼緬甸僑生則是來台灣「避難」,當然是遠離那即專制又腐敗的緬甸軍政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緬甸 僑生來到了台灣都千方百計想要設法留在台灣的緣故。

至於馬來西亞僑生,由於距離太近,很難做出什麼有意義的觀察,姑且不論。以上對各國僑生零零總總的印象難免失之偏頗,畢竟我個人的經驗有限,不過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多不同國家的僑生畢竟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且訴諸文字記下自己對各國僑生的點滴印象,用以備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