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想問上海的生活消費

 作者  R2D2 (島國亦國)                                       看板  Cross_Life
 標題  Re: [問題] 想問上海的生活消費
 時間  Fri Mar 30 15:23:15 2007
───────────────────────────────────────

※ 引述《TeresaWu (泰瑞沙)》之銘言:
:           你把進口商品又拉進來比幹嗎??
:           其實真正住在上海的人才能體會我的談話
:           不是我只想比"單一品牌",只是這樣會比較單純
:           上海吃的東西真的很貴,任何料理,都比台灣都貴
:           請記住,比較的基準點在 "水準與台灣相同"!
:           我前面也提了,光是水質,上海就是不及格
:           所有的自來水都有黃沙和濃濃的消毒水,煮的菜怎麼會好吃?
:           除非那家餐廳的廚師夠水準,裝RO或是用泉水


從一個比較遠的地方開始講起吧,雖然這種經濟學ABC大概很多人都知道,
我寫了也礙眼,但從這個地方說起會比較容易些。

經濟學家比較各國的物價水準的時候,也曾經像吳女士一般,想過以單一品
牌來獲取簡單直接的比較基準。似乎是〈經濟學人〉吧,於是就為了這個目
標而發明了「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顧名思義,這個指數就是
麥當勞的Big Mac(我忘了這東西在大陸叫啥,以下用台灣的譯法稱為麥香
堡)在各國的價格。這個指數似乎一般被認為是挺好用的,不過仔細深究,
它可能只適用於社會文化脈絡相近的社會。

意味著兩地的物價水準相當。如果我們接受「麥當勞在大陸比在台灣更像奢
侈品」的說法,我們就會傾向承認大陸的物價比台灣更低。

舉這個例子的意義在於:我認為,使用「單一品牌」作比較,看似簡單、甚
至看似「客觀、科學」,但是在跨社會的比較中卻可能因為社會文化脈絡的
不同而失真。同時,由於單一品牌在不同的消費型態之中只佔據了一個層級
的小小一角,用單一品牌單一商品的價格差異來表現兩個不同社會或市場的
物價水準,有時也會有失真之嫌。

以上的看法必須分成兩個不同的問題:

首先:一茶一座在兩岸社會之中,有被社會的成員主觀地、普遍地視為同樣
意義、同樣檔次的品牌嗎?對這個問題,不經過長期的考察恐怕很難獲得具
說服力的答案——畢竟做這種分析,必須穿透的不是數據而是人的心靈。我
只能說,在長期浸淫、並且主動試圖親近一個社會的文化脈絡與意義系統前
,我們很難得到好的答案。因此,如果我們要理解單一品牌在不同社會中分
屬大眾消費或奢侈品,那麼以一個台灣人的觀點來聲稱一茶一座只不過是小
歇,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其次:一茶一座在兩岸社會之中,能被客觀地視為同質商品嗎?對於這個問
題,我認為答案是趨向肯定的。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存在於兩岸社會的
其它同質商品,難道會表現出跟一茶一座一樣的價格水準差異嗎?對於這個
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吳女士不斷地強調「水準與台灣相同」,似乎因此用
一茶一座在兩岸的價位差異代表平均的物價水平就有了正當性。然而也別忘
了,如果我們把一些庶民小吃如肉包或烤肉串視為同質商品,那麼我們得到
的物價水平想像可能會大大不同。我在蘇州十全街上吃到的肉包價位只有台
灣的一半,但滋味更勝台灣。但我不會愚蠢到認為這已經足以代表兩地物價
水準的差異。

我覺得用吳女士的方式討論物價,對原po恐怕不那麼有幫助。真正有幫助的
方式應該是:問一問原po,你在台灣過怎樣的生活?到大陸以後,可以接受
自己過怎樣的生活?例如,就我本人來講,如果要長期居住,那我只要能夠
像在台灣一樣吃便當店就好了,那麼,以我的估計,在上海的生活開支不會
比台灣大。畢竟全中國沿海城市都有民工,有民工的地方,十塊錢人民幣吃
飽一餐總是做得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