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榮
2007年對傳統唱片工業來說是潰敗的一年。開業半世紀,在全美國20個州有89間分店的唱片連鎖店Tower Records於年初全線結業。而在整個2007年,可發現不少唱片公司、唱片店 (大多是規模較小、或推動獨立音樂的) 關門大吉。至於唱片的銷量則一如之前數年持續下滑,全年最高銷量的唱片也不過賣出五百萬張(全盛時期暢銷唱片可賣二、三千萬張)。十月初,英國樂隊 Radiohead發表樂隊第七張專輯《In Rainbows》,它的出版及銷售模式,更無疑令已不斷衰退的傳統唱片工業雪上加霜。
跟 EMI結束了十年的合作關係,Radiohead沒有找新東家,而是自行籌備新專輯。在事不張揚的情況下,Radiohead幹了一件舉世震驚的事:他們 決定讓樂隊第七張專輯搶先在網上面世,供樂迷下載,售價上的決定權則交給樂迷,即是說,這張專輯值多少錢全部由樂迷作主,一切都是「隨緣樂助」 (當然你可以一毛不花地把音樂下載)。
透過在網路先讓樂迷下載專輯,簡化了出版程序,並繞過了傳統唱片業的中間人,不必經過唱片公司和出版商企 畫、包裝,去除中介(disintermediation),便能直接在低成本、高效益的網路舞台上行銷,Radiohead此舉雖然談不上是開先河(先 前Prince透過英國的《Mail on Sunday》免費派發了280萬張新唱片,結果各大小唱片店皆大為不滿。)。不過以Radiohead累積多年的人氣,足以令唱片公司和唱片店惶恐不得 終日。說到底,今次Radiohead帶出今次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就是介乎於音樂創作者與聆聽者之間的「中介人」(如唱片公司、唱片店)
1
角 色問題。一直以來,唱片出版的收益,樂手只佔一成左右,而絕大比重落在多層所謂中介人手中。一張唱片的發行,必先經過層層中介,例如唱片公司、唱片發行 商、廣告公司、DJ、唱片店,每一關都可以阻擋唱片進入市場。為了確保獲利,唱片公司會在發行新唱片之前事先打通關節,務求將可能成功的唱片利潤極大化, 將可能失敗的唱片所帶來的損失減至最低,甚至把它們剔除。所以說唱片是為了媒體而非大眾而製作,或者是為了媒體界定的大眾而做,也絕不為過。在唱片工業 裡,九成產品都是虧蝕的,並要借助那一成暢銷大碟補貼開支,所以唱片公司往往要透過「明星」的生產,保證唱片也會暢銷(這當然要音樂通路各方的協力),從 而帶來最大的獲利。唱片銷售取決於明星的生產甚於推銷音樂本身,有時候,在唱片公司的枷鎖下,樂手所做的音樂須符合明星的形象和性格,然後經過音樂通路多 重企劃、計算和推銷,確保唱片推出時的銷量萬無一失。
可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些中介者是否還有存在價值?連Radiohead主音Thom Yorke也不諱言,他們此舉是要對正在衰敗的傳統唱片經營模式說再見,並將音樂的價值交由樂迷釐訂。唱片工業步向滅亡,並不只是MP3的威脅,而是它本 身的腐化,使得「音樂」不再是音樂產品的核心價值。唱片公司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其他樂手日後會跟隨Radiohead的行徑,擺脫唱片公司的枷鎖,獨立 將音樂資訊公諸於世。
《In Rainbows》的出版是否標誌著一場新的音樂革命即將爆發,仍是言之尚早,畢竟Radiohead之所以受歡迎,乃受惠於於十多年來唱片公司的宣傳, 至於其他名氣較遜的樂手,會否在同樣的音樂銷售模式中獲利,仍然是未知之數。至於一直依賴CD銷量生存,視網路下載歌曲為洪水猛獸,又不肯在網際網路年代 重新定位的唱片工業,表現依然故我。可是,即使不斷「複製」明星,不斷把暢銷大碟再版發行(通常這些所謂再版唱片,一是加上樂手未發表、但錄音質素奇差的 作品,一是附送DVD,內裡收錄幾個MV便算),不斷出版精選(例如Bee Gees
2
第十萬九千張Greatest Hits、Simon & Garfunkel第N個Boxset),或者是為了抓住成人消費者的口味,出版講求高品質、高錄音質素的什麼「靚聲王」、「靚聲演奏廳」唱片(這其實有 點本末倒置,因為唱片的播放,音響器材反成為了主角。),也不過是反映了唱片工業已到了強弩之末,正在垂死掙扎罷了。
這也難怪在「企業 家」(Entrepreneur)網站列出十種在十年內須待轉型或者式微的行業,唱片店是其中之一,他們指出隨著網上音樂大熱,沃爾瑪連鎖超巿 (Walmart)又有售賣唱片部門,售價更平,令傳統唱片店愈來愈難立足,它們會步向式微。但是我更相信整個音樂通路即將面臨大變,在變化的過程中難免 出現陣痛,在汰弱留強下,固步自封的也許只會死路一條。
参考資料
Frith, S.等著,蔡佩君、張志宇譯,《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