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吳京:技職板塊未重視 教改失準頭

  李遠哲院長在他發表的萬言「教改省思」裡,開宗明義地描述一位女同學升學的歷程。她自己想讀物理,家裡 要她學醫;雖然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學的醫學系,但她的母親仍要她重考,希望她能上著名公立大學的醫學系。最後李院長說:結局可能是,我們未必培養了一位優秀 的醫師,卻可能失去一位很有希望的物理學家!
  這一群「書讀得好」的學生是教改的對象之一,不過卻是一小群。還有更大的一群,那就是國中所謂「後段班」的學生;他們很多進入了 技職教育的體系。若忽略了這一大群同學,就失掉了掌握教改全局。不僅如此,單就書讀得好的那一群來好說,如果看到的僅是他們選擇升學的志願而已,也似乎失 掉了教改的準頭。
  民國八十二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成立,當時教改聲浪主要是在爭取公平的教育權。民間對增設高中大學、縮短城 鄉差距的呼籲,著眼點事實上在於廣大的學生;尤其是偏遠地區,以及家境清寒沒能接受升學補習的那一大群。
  國中後段班同學沒能好好地讀書不外兩大主因:一是他們 對課程失去了興趣,二是對未來升學失掉了希望。就前者言,廣設高中幫助不大。就後者言,不僅高職不是他們想去的地方,還有讀完高職又極少有升學機會。
  再看高職,如果生源有改善,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事 實上,今天高職最麻煩的部分就是進來的學生在國中功課上已落後了一大段。
  增設高中大學不是一蹴可成的。因為高職占了三分之二的學生來源,規模過大。當然也不是國家資源可容許在短時間內全盤做的。但也要 問:「廣設高中而後大學」是否僅為孩子們爭取到教育權,而後其中不少卻因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失去工作權。
  當我在各處演講被問到教改時,曾這樣回覆家長:「想想 看今天國內有傑出成就的人。」我慢慢細述:「在科技、企業、藝文、甚至休閒事業的各界,是不是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跟著我問「想到了他們,去讀台大 醫學院或者為了拿諾貝爾物理、化學獎還是你們為孩子規劃僅有的出路嗎?」做教改,本就不能完全順應今天家長的思考;家長不也是著眼在一、二十年後孩子的出 息嗎?
  因之在考量整體因素下,教改必須要照顧那些所謂「非菁英」的學生。至少在「廣設高中大學」的目標尚無定論或未達成前,先讓高職被 社會接受,並同時打通技職教育升學管道。這項思考是務實的,因為教育行政上必須先把三分之二國中升入高職的學生安定下來,再尋求其他調整。
  總之,技職教育似乎未被教改會重視;而這一大塊卻可能 是教改最主要的板塊。再說要達成教改另一大目標「解除失學壓力」,就必須要讓多種類型學校,譬如說普通、技職、專業,以及每種類型中的多所學校,譬如說公 立、私立,都被社會接受;也讓孩子瞭解最後他們還是要就業。只有這樣,這一大群學生才會找回他們的學習興趣,看到人生的希望,奮力向前。
  現在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竭盡所能地為他們的人民尋找多方 面的工作機會;正在發展中的中國大陸如此,經濟最強勢的美國也一樣。我們的家長似乎未能跟上今日已多元的社會發展,「行行出狀元」已真正呈現在我們面前。 以就業、創業為核心的技職教育,雖然跟普通教育一樣要改進,可能將日益重要。
  再看李院長提到的那位同學,我覺得只看到她可能選錯 系,似乎是看偏了。
  如果說這些前段班孩子在智育上有正常的發展,似乎也是一種錯誤。因為他們接受的是準備聯招的考試式教育。他們經過多次模擬考試, 有些像電視上搶答節目,主持人還沒念完題目就已有人搶答了。這樣造成的是在他們最可貴,也最關鍵的智能發展過程中,失去了對創新最重要的腦力激盪的培養。 這項災害比他們日後選錯系可能更大。

  再看看東西方(中美好了)教育的差異,美國似乎照顧了最前端的孩子,在他們 的體制內讓這些孩子自由發揮,但卻忽略了最前端後面的大多數;所以布希總統才有所謂「No Child Left Behind 計畫,不讓孩子落後。而我們呢,大致是兩頭落空,中間還算實在。
  過去台灣以代工為主的發展,靠的是我們的教育普及。在 產業必須升級的今天,不禁要問對前端孩子的教育是否能為我們國家奪取創新的先機。也要問長年沒被照顧後面一大群孩子往後是我們國家多大的包袱;當然更重要 的是如何扛起我們教育界對他們的道德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