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因為擁擠,所以台灣--一位「資深」旅台生的台灣觀察報告

 http://www.wretch.cc/blog/gohcheemun/9361014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總會在有意無意間回想起剛來台灣時所曾遭遇的一些「文化震 撼」,包括剛抵台不久,就被學長姐耳提面命說走在街上記得不要穿短褲(露腿毛不好…),也不要穿拖鞋,這樣不禮貌(馬來西亞人倒是失禮了一輩子…);第一 次走進便利店,看到店員好像報時鳥一樣,每看到一個人進來就說一聲「歡迎光臨」,一個人出去就「謝謝光臨」,看得我目瞪口呆;還記得第一次吃台灣的「蝦仁 炒麵」,端上桌的居然是一坨濕淋淋的所謂「炒麵」,才發覺原來台灣炒麵有「乾炒」和「濕炒」之分,「蝦仁」則更妙了,因為吃進嘴裡居然連一點蝦味都感覺不 到(雖然很Q),簡直像在吃塑膠玩具!

即便到了今天,偶而還是會遇到一些小規模的「文化震撼」,比如前幾天在餐廳買韓式拌飯,我拿出一張五 百塊遞給老闆,老闆看了一下,露出不悅的神色,把五百塊退還給我,我當然很驚訝,說「你們不收五百塊?」,老闆說:「這是舊的五百塊」,然後不耐煩的拿出 另一張五百塊給我看,說新鈔旁邊有一條亮線,我才驚覺原來五百塊有新舊鈔之分。由此可見我對台灣的了解其實還十分有限,但在台灣也畢竟待了一段不算短的時 日,所以想透過文字來嘗試整理一下自己的「台灣經驗」,談一談台灣相較於馬來西亞有何特色和值得學習之處,算是為自己的旅台生涯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台灣只等於大馬一個彭亨州

我覺得要了解台灣,就必須從一個核心的概念入手,那就是台灣的「擁擠」。台灣有多擁擠?根據 Wikipedia,台灣的人口密度在全世界兩百三十九個國家和行政區當中高居第十五名,每平方公里有636人,馬來西亞則排行第一百一十四名。大家都知 道大馬和台灣的人口差不多(大馬只比台灣多出500萬人口),但大馬的土地面積卻是台灣的九倍大,台灣的面積大概只等於西馬最大的彭亨州。所以,我們只要 想像一下所有兩千多萬馬來西亞人通通擠在一個彭亨州,就可以了解台灣有多麼擁擠,掌握了這一條線索,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來解析台灣種種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

先談談和我們最切身相關的教育吧,台灣的教育制度毫無疑問是病態的,即使不是病態的,也是百病叢生 的。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教育資源又相對有限(大學急速擴張是近二十年來的事,即使在教育供過於求的今天,好大學和好高中還是大家搶破頭),於是考試成了解 決資源有限的「必要之惡」。考試制度的好處是它看起來最公平,如果考試考砸了,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輸得心服口服,但過度重視考試卻會帶來許多可怕的後遺 症,其中之一就是對僑生的歧視,因為僑生進大學往往不需要考試,破壞了台灣人辛苦建立起來的「生態平衡」。

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制度有兩個主要的弊病,其一是扼殺了學生對求知的興趣,其二是無法讓學生培養獨立 思考的能力。詹宏志在一次演講中,曾對美國和台灣的教育制度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他說美式教育基本上是「從簡單到困難」,因為美國小學很好念,上課就是 玩,讓小孩有機會去摸索和發現自己的興趣,等到上了大學,課業就變得非常吃重;反觀台灣則剛好相反,台灣的小學生一開始就被大量的功課、補習和考試壓得透 不過氣來,等到上了大學才終於獲得「解放」,於是「大學玩四年」,越往上念越輕鬆,洪蘭教授不是最近才大罵台大醫學生的學習態度散漫嗎?這其實並非學生的 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台灣醜陋的一面

此外,過度重視考試也會讓學生誤以為事事皆有標準答案,而且還可以背下來,非常方便,所以學生往往只 要從老師口中得到答案便心滿意足了,不會主動提問,也不會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我自己在台大上課就經常遇到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景象,就是上課的時候,每當 老師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的時候,現場總是一片鴉雀無聲,等到老師說一聲「下課!」,現場突然人聲沸騰,嘰嘰喳喳,簡直比菜市場還要吵,證明台灣人其實非常愛 講話,只是缺乏發問和在眾人面前自我表達的訓練。來台灣念書的僑生如果不自愛,一不小心還很容易被台灣這類不良的學習風氣給沾染,競爭力反而變差,不能不 警惕!

除了教育,台灣另一個走火入魔的領域就是台灣的媒體。如果我們拿大馬的媒體和台灣的媒體來做比較的 話,會覺得很有趣,因為一邊是受到諸多管制、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一邊則是享有充份言論自由的地方,但兩邊的媒體卻一樣糟糕。大馬媒體的問題是管制太多, 媒體淪為政府的傳聲筒(或遮羞布),失去了第四權的監督功能;台灣的媒體則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完全成了市場的俘虜,大家爭相競逐收視率,使得台灣的媒體日 益綜藝化,所有新聞都變成娛樂新聞,好看是好看極了,卻一點營養都沒有,看多了還真的會變笨。


接下來,談一談台灣的市容吧。我來台灣那麼多年,一直沒有太大的衝動 想要到處遊山玩水,一來台灣的自然景色其實跟馬來西亞沒有太大的差別,二來台灣的街景實在太醜,有時候實在提不起興致去旅遊。走在路上只要仔細觀察,就會 發現台灣建築的頂樓十之八九都會加蓋鐵皮屋,加上張牙舞爪的鐵窗,真是把「醜陋美學」發揮到極致。周杰倫的御用填詞人方文山曾在一場演講中提到,馬來西亞 的建築其實也有鐵窗,只不過是安裝在屋內,所以不致影響外觀。台灣街景之所以醜,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居住空間的嚴重不足,所以我們看到一棟建築往往佔滿每 一吋土地,連種一朵花的空間都不剩,而大馬隨便一間排屋前面至少還有一小塊空地可以種花種草,美觀多了,難怪「開心農場」在台灣會那麼紅!

台灣美好的一面

前面談的好像都是些負面的批評,其實台灣社會也有許多正面、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特別讓我感到佩服的 是台灣人異常靈活的生意頭腦。以台灣的飲料店來說,隨便走到一家飲料店就可以買到四、五十種不同口味的飲料,而且不同的飲料店還各有自己的特色飲料,又不 時推陳出新,我很難想像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飲料種類可以超越台灣。馬來西亞不像台灣,沒有專門外帶的飲料店,喝飲料通常要到傳統的Kopi店(咖啡店), 這裡提供的飲料加起來有十種你就偷笑了,而且「菜單」百年不變,客人也很乖,從來喝不膩,所以十年如一日,由此可以對照出台灣人做生意有多麼厲害。
  

為什麼台灣人的生意頭腦動得那麼快?我想也和人口過多、競爭激烈有 關,正因為競爭者眾,如何想方設法從一片紅海中殺出一條生路就變得格外重要,所以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每天無不花盡心思在想要如何出「奇」制勝,才能把對手 擊垮,進而間接開創出許多新穎的產品和服務。台灣的電子商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台灣的電子商務從草創到今天不過十年光景,但大部分台灣人已經習慣在網路 上購物或拍賣,可見台灣社會由於競爭激烈,所以只要有新的商機出現,大家就會一擁而上搶著開疆闢土,結果在短短十年就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產業,相形之下,還 處於嬰兒期的大馬電子商務就遜色太多了。

除了商業競爭力,台灣的文化創意也是兩岸三地的佼佼者。台灣最主要的優勢是自由的創作環境,讓藝術家 和文化工作者可以盡情揮灑。其次,台灣的市場規模夠大(比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市場都要大),使台灣有足夠的資源發展大眾流行文化,並領先所有亞 洲國家,當然這個優勢已經有慢慢被大陸取代的趨勢,但大陸的創作自由度畢竟還遠遠落後於台灣,一時要超越也不容易。馬來西亞和台灣的文化發展條件非常不 同,華文文化在馬來西亞基本上受到政府的打壓,少了政府的支持,比較小眾的藝術文化難有發展的空間,而大馬的華文市場規模又太小,大眾文化也發展不起來, 所以馬華文化至今仍交不出像樣的成績單(我們舉不出一位偉大的馬華作家,也舉不出一部足夠賣座的馬華電影)。

雖然台灣的擁擠給台灣社會帶來不少難題,但也正因為台灣的擁擠,加上台灣自由的空氣,使得台灣社會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和創意,不管是台灣的好或壞,都有很多值得馬來西亞人學習和借鑑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