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正確的理財觀念

作者  noth (諾速~丟瞎咪…攏妹有啦…)                               看板  CFP
 標題  Re: [閒聊] 正確的理財觀念?
 時間  Wed Aug  5 06:35:13 2009
───────────────────────────────────────


前 文43

前言


在談理財之前,有幾個問題要先釐清。首先,理財是一種建立在金錢上的行為動 作,其目
的是為了產生或達到、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原文提到的『成為有錢人』,只是理財的其
中一個預期得到的結果,但不完全是理財的真正 意義及絕對目的。


那麼,理財的意義是什麼?是投資嗎?不對,投資也是一種建立在金錢上的行為動作的通
稱,其目的是為獲利,處理金 錢行為的根源來自於自身的金錢觀及價值觀,還有最重要的
知識。換言之,理財的意義在於建立架構個人的理財知能與知識之後,對理財的行為範疇
選 擇,有著基本認知及了解。舉凡保險、投資、稅務甚或是生活支出、交易買賣、資產轉
移等等,能夠因應環境變化並且了解自身狀況之下,提出相對的回 應。




金研院的理財規劃實務一書開宗明義提道:『理財的目的不在於擁有花不完的錢,而是藉
由平衡一生的現金流量收支,達成人生各階 段財務目標的滿足。』


常廣泛,投資也只是眾多理財行為當中的一個選擇性動作。當李家同教授投書媒體指稱貧
窮家庭小孩沒有錢投資何 來需要理財教育言論時,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一般大眾,甚至連
知名的校長教授對理財觀念與知識了解之薄弱,足見知識教育及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貨 幣的形成與發展


既然理財跟投資都建立在金錢上,那麼就不得不先提到金錢,也就是貨幣。在台灣,我們
稱為新台幣。


1716 年,法國人John Law利用成立銀行發行貨幣換回法國政府的公債,且同時短暫刺激了
法國的經濟發展。之後,世界各國的經濟體系漸漸由原先的黃 金本位或銀元本位,轉換為
現今以信用基礎為貨幣發行的貨幣制度。


什麼是黃金本位?簡單說就是國庫有多少黃金存量,就只能發行相當 比率的貨幣進入市場
流通。在金本位未廢除之前,大多國家的百年通貨膨脹率在6%左右區間平穩波動。然而,
在信用發行取代金本位之後,百年 間通貨膨脹率最高放大了超過600倍之多!


順帶一提,新台幣於1949年頒佈發行辦法,以1:40000取代舊台幣。台灣在1992年廢 除白銀
本位,2000年停止委託台灣銀行,由原中央銀行發行。


那麼,再簡單解釋信用發行。政府向中央銀行舉國債,銀行收到多少額 度的國債,就發行
多少數量的貨幣,這些新發行的貨幣藉由企業及其他銀行流通到市場,企業藉此擴大經營
發展,銀行藉此發放貸款給有資金需求 的民眾,這些錢很可能是用來創業或投資,也很可
能被用來消費,到最後都會流入到一般民眾的手上,可能是企業發放的薪資,也可能是創
業或投 資的獲利,接著政府利用各項課稅,來給付償還原先為了發行貨幣而向銀行舉的國
債,然而,這是永遠還不完的一個循環。


假設政府今天 舉100元的債,中央銀行發行了100元進入市場,假設企業與其他銀行各拿了
50元,企業藉由50元營運發展獲利,其他銀行發放的50元中,假設 一半被用來消費,一半
被用來創業或投資。到這裡,不管課稅的級距如何的高,政府永遠不可能從企業或人民身
上拿回百分之百的原債務金額,即 使每一層之間都還有利息存在。同時,人民還有儲蓄的
自由。簡言之,政府、央行及人民之間的關係,一個不斷舉國債,一個收了國債就發鈔票
, 而稅金永遠還不完,當市場需要資金刺激或加注的時候,國債就不斷地產生。我們甚至
可以說,從我們出生那刻開始,每個人都背負了這個國家的長期債 務,無一倖免。


新貨幣戰爭一書中提到:『現今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這個體系必須在資金提
供者不擠兌、金融機構能夠有效 運用資金的基礎上方能成功運作,但是當代國際金融活動
越來越脫離實物經濟。有數據表明,一九七○年,國際外匯交易額約六倍於物質產品總量
, 到今天,外匯交易額已經是世界市場上進出口總價值的七十倍!據估計,現在每天約有
超過二兆美元的外匯交易,而其中大多數與物質產品的生產和貿易無 關!』


上面那段話簡單的翻譯就是:虛擬經濟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體經濟的總值,這樣是很危險的
!貨幣的確有其控制市場的功用,這是肯 定的,然而如何操作,信用基礎發展不到百年時
間,世界的金融體系就經歷了數次的金融危機及景氣低迷的挑戰,顯示現今金融體系並不
完全成 熟,且有再修正改善的空間。


什麼是虛擬經濟?什麼又是實體經濟?


經濟學對市場的解釋簡單明瞭:『有供給及需求就會形成市 場。』所謂的實體經濟,指的
是人為了生活一定要消費的市場,包括大宗民生物資、能源、農林畜牧養殖…等等。虛擬
經濟則是泛指金融領域有價 證券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買賣活動,甚至不動產也名列其中



當虛擬經濟的投資標的範圍,從實體經濟市場漸漸連虛擬經濟市場都可以 再投資的時候,
這個比例就有了無限上綱的倍乘效果。換言之,任何的金融投資行為,都是在虛擬經濟市
場中進行,這才是我們要看的重點。


既 然貨幣成就了現今的實體經濟市場與虛擬經濟市場,理財行為就不會只存在於虛擬經濟
市場。有一句話說的好:『歷史使人明智,數學使人精明。』即使是 『窮爸爸.富爸爸』
的作者羅勃特.清崎先生,在書中一再宣揚投資房地產甚至是以融資的方式進行房地產投
資,是他鼓勵致富的唯一指標。但他 仍然不忘在書中提及基本的會計原則:現金流量與資
產負債。也就是收入、支出、儲蓄、資產、負債與淨值之間的關係。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
.林 區也在書中自序強調,投資前需要建構的是財務知識。人們會對生活中的任何開銷精
打細算,錙銖必較,甚至可以為了買一台電視,花時間研究配備及差 別,卻很少投資人在
進市場前做足了功課,連財務報表都不閱覽,就買下公司股票。他甚至笑稱股票大概是最受
歡迎的全民休閒活動。






4E 原則,經驗與策略的戰爭


『理財女王-四年還掉千萬負債!』
『理財達人-教你利用房地產致富』
『投資理財選這支就對了-十 檔未來十年最熱門基金』
『三十位上班族理財之道-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就對了!』



在坊間任何一本投資理財雜誌封面或是內 容,我們都不難發現上述的文字。依頁目翻開書
頁,彷彿致富心法就在其中,只要循序這些人走過的道路,自己也向『有錢人』或『財務
自由』跨 了一步。卻只有極少數真正在灌輸基本財務觀念,就算有,用字遣詞也引不起多
少目光投注。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何堂堂校長教授會認知『投資』與『理 財』之間,於等
號兩端成為恆等式。


別人的經驗是否就是自己成功的循理?即使不全然套用,至少可得一二?王永慶的路如果
可 以複製,郭台銘的成功經驗如果可以拷貝,巴菲特的思維如果可以套用到每個人身上,
每個人都可以投資致富,何苦每天拼死拼活工作賺錢?要怎麼投資基 金?股票?還是房地
產才能獲利?很多人連腳都還站不穩就想跑,這些投資範疇居然成了『正確的理財觀念』
的討論範圍?誠實的面對人性與現 實,筆者強烈建議標題應該改成:『快速成為有錢人的
偏方』,以免一而再地誤導理財的意義。






4E原 則:Education(教育)→Executive(執行)→Experience(經驗)→Endurance(耐心)


『受教育擁有 知識,以執行實作換取經驗累積,並且擁有耐心的持續下去。』這是除了『
工作才會致富,而非投資致富』、『滲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之後,筆者的第 三個理財
哲學及原則:順序別搞錯!


羅勃特.清崎在他的書中這麼提到:『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你自己,只有教育才能夠讓你擁
有 知識,而知識可以降低你行動的風險!』相同的,巴菲特也持同樣的觀念:『我不投資
那些我不了解的東西,我只投資我知道的東西。』妙的是,很多人就 不求甚解,得知他人
這麼樣就可以發財,自己心裡難免也很想試一下。於是在第一個E還未滲透時,就進入到
第二個E去換取第三個E,迫不急待 的想看看成效如何,如果不如預期,連第四個E都不
會考慮就會喊停。


當我們以實體經濟及虛擬經濟的角度來看待理財這個行為時,我們 或許該自問:如果有一
天貨幣不再是貨物交易的主要媒介時,是一碗飯可以讓我生活,還是投資的獲利可以讓我
活下去?這或許是一個極端的例 子,我們卻不得不思考,當我們在處理金錢的時候,當我
們投入虛擬經濟市場的後端數字遊戲時,前端的現實,我們都安撫好了嗎?我們真的清楚
的 知道自己的現金流量狀況?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資產負債淨值水位是否安全到可
以進行投資行為?我們是否對於將要投資的標的或是理財工具的選 擇,具有一定程度的了
解?甚至,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理財的範疇有哪些?其中關係又如何?如果我們還未了
解,為什麼要那麼急著換取經驗 呢?






快樂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快樂的家庭卻各有各的悲哀


最近跟同事聊到這句話,出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 泰。我們從家庭觀聊到人生觀、工作觀、
金錢觀、甚至是感情觀。我們認為世界上很多道理的延伸,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就拿家庭
觀來說,所謂 『快樂的家庭都是一樣的』,指的是這些家庭成員一同建立的價值觀及原則
,並且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即使跟其他家庭一樣,彼此之間仍然會爭執賭氣, 也同樣會
面臨任何突發狀況,但循序著當初建立的價值觀及原則和信念,他們總是能夠回到軌道,
不至於因此偏差。理財行為也是一樣,正確的理 財觀念建立在原則上,原則來自於受教育
所獲得的知識。那麼,哪裡可以獲得這些知識?










在那些你很看不順眼的書當中,你會得到它










筆者數月前在淡水租處附近撿到一隻黃金獵犬,看起來 應該是成犬,實際歲數無從得知,
醫生掃不到晶片,也不能斷定是走失還是棄養。一般狗的壽命大約在十二至十五年,或許
他還可以活個十年左 右。筆者沒有能力照顧養護全世界的流浪狗,甚至是那些關在籠中等
待一針安樂死的無辜生命,念在生命可貴,多條狗吃口飯也不造成過重負擔,便拎他回 家
。正在筆者將要結束文章之時,他正在旁邊吹冷氣睡大覺。


生命如此單純,終有結束一天,然而我們永遠無法預知那天何時到來,也沒 有任何一個往
生者回來告訴我們,當下是什麼樣的抽象感受。人生是不是如宗教所言,有著下一次重新
開始的機會?或者有著所謂的天堂與地獄等 待著正在活著的我們?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的確,在現今的金融體系之下,能夠掙得更多貨幣的人,有較高的機會可以獲得較理想的
生活品質。 雙門的跑車、挑高四米二的毫宅、漂亮的女人、花不完的錢,在自由的虛擬經
濟市場中,只要能夠獲利,這些都不再是夢想。


或許回頭省 思,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一定要成為有錢人才會快樂?要有機會成為有錢人
才要理財?報酬率的數字就是人生成功的碼表?銀行戶頭的數字就是生活快樂 的指數?


讓我們再回到那句簡單的話,理財就是:














『平衡 一生的現金流量,達成人生各階段的財務目標』














最後,分享筆者的理財哲學與原則:




『工作致富,而非投資(機)致富。』


『滲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4E原則:Education→Executive→Experience→Endurance』






騙P幣花用,共勉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