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2
苦勞論壇
在非洲,不會講英語的中國打工仔女 ─ 於紡織品貿易戰背後
讓我們從一個發生在上個月底的小故事開始說起。
場景是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機場,我在轉機櫃台前排隊劃位要去史瓦濟蘭,排在我前面有一男一女兩個黃面孔,嘰嘰喳喳地回過頭來問我看不看得懂那女孩手上的單子,原來是行李過重了,航空公司開了張單子要罰錢,這兩個年輕人完全不懂英文,我只好充當他們的翻譯。
旅途中從香港第一次轉機至約堡,除了一望而知的生意人之外,同一班飛機上的黃臉孔中,還有不少是中國內地出來的打工仔女。他們三三兩兩、似乎從 不同的地方來到香港轉同一班機去非洲,這群天涯淪落人因為機緣巧合而共聚於海角之一隅,今天這一些是要去賴索托的,在那架飛往賴國首都馬索魯的30人座螺 旋槳小飛機上,他們恐怕將佔去一半以上的位子。他們沒有領隊、又不識番邦語言,如果順利的話多半能到達目的地,可是一發生問題像此女孩這般,那可就麻煩 了。
可以付美元嗎?一定要南非幣?!我只好帶著那女孩去換錢,我問她為什麼到賴索托,她說去找親戚。到了換錢櫃台,那個辦事員拿了女孩的護照一翻, 翻到賴索托的工作簽證,她問那女孩是不是要去賴國打工的,女孩支支吾吾不肯承認,但事實擺在眼前,我問辦事員說這有關係嗎?她說當然有關係,因為我們不支 助賴索托(We don't promote Lesotho!)。搞什麼鬼,這兩個國家最近有嫌隙是吧?!連換個錢都囉哩吧嗦。還好我們的換機時間不趕,最後我只好用我的名義去替她換。
她明明有工作簽證,為什麼又不敢承認去打工呢?如果沒有人充當翻譯的話,航空公司會硬要收那筆錢嗎?還是她其實原本就可以含混過去的?幸好他們收的錢也不多。不過這卻成就了我,讓我親眼目睹了全球化場景下一個荒謬的鬧劇。
【海角天涯】
話說回來,我又為什麼會去非洲呢?
這還不是因為台商。除了為人熟知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之外,台商的腳步可說是遍佈全球,尤其在金援外交的支持下,還集中在若干與台灣有邦交的國 家,於中美洲之外,就是南部非洲了。但中美洲還有韓商、港商等與台商比醜,至於南部非洲,除了少數港商與近年浮現的中資之外,幾乎全是台商的天下。且照 例,這些台商免不了傳出勞動條件惡劣或打壓工會等違反勞動人權的事件,今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之後,另一項為人注意的狀況是,這些台商會不會轉進中國 而造成當地工作權的流失。
在這些背景之下,歐洲的反血汗工廠運動團體「清潔成衣運動」(Clean Clothes Campaign)及「國際紡織成衣皮革工會」(ITGLWF)非洲分部,於五月底共同在史瓦濟蘭舉辦了一次「非洲亞洲成衣勞工聯繫工作坊」,討論如何透 過洲際合作來維護紡織成衣業勞工的權益。共有來自史瓦濟蘭、賴索托、南非、納米比亞、馬拉威、模里西斯等南部非洲國家,及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等東非國 家的工會代表或小組長(車間代表,shop steward)與會,亞洲部份則由我陪同人造纖維業工會聯合會理事長呂德明一起參加,還有來自香港「亞洲專訊研究中心」(AMRC) 和「基督教工業委員會」(HKCIC)的代表。本來主辦單位還要邀請來自斯里蘭卡及馬來西亞的代表,因為在東非及納米比亞有來自這兩國的紡織業外資,但這 兩國的代表因故不能參加,使得這個工作坊的焦點更集中在東亞的外資、尤其是台商之上。
在第一天的議程中,與會的非洲代表報告了各自工作現場的勞動條件及勞工處境,他們其中不少人就在台資企業工作,我說台商與其他外資「比醜」並非 空穴來風,一位工會代表向我們說了他僅知的幾句中文,因為那是台灣老闆及中國領班們最常問候他們的話,並問我們那是什麼意思,那幾句話是「神經病」、「空 空」、「幹你X」及「豬啊」,由此可見其管理方式之一般。除了工作現場的處境之外,一個最大的隱憂是,這些外資到底會不會移往中國;「中國威脅論」還可能 在另外一個面向產生,那就是當地也進口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移工,且東亞外資喜歡任用熟練的中國勞工當領班來管理當地勞工(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美洲),這些 中國領班既不懂英語、無法跟當地勞工溝通,管理方式又粗魯,時常成為工作現場衝突的引發點。
第二天是亞洲團體的報告,呂理事長分享了目前台灣紡織業勞工的處境,其餘NGO代表則報告了以往監督東亞跨國企業的經驗。第三天與會代表則分組 討論了,如何針對外資、品牌商及跨國連結等主題列出行動綱領。圍繞著整個會議的主題除了東亞外資之外,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Wal-Mart(威名百貨), 因為下單給這些外資的訂單,超過一半是來自威名百貨,如果威名決定把生產基地更進一步轉進中國,那這些外資也會跟著落跑。
會議中的一個插曲是,主辦單位放了一部由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拍攝的影片叫「威名百貨對美國是好的嗎?」(Is Wal-Mart Good for America?)。這部影片是在說,以威名百貨為主導的低價大賣場策略,表面上壓低了消費者的日常用品支出,但因為其訂單價錢壓低,代工廠的成本必須壓 低,羊毛出在羊身上,勞工的薪資也必須壓低,而大賣場間惡性競爭的結果,反而是勞工的勞動條件隨著向下沉淪(race to bottom),尤其許多訂單是流向中國等工資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美國本土的工作機會減少。影片放映完之後,來自亞洲的代表馬上針對此影片的觀點向 主辦單位提出異議,因為我們認為此影片的基調是美國中心的保護主義,在其它國家的勞工面前不加解釋地播放,容易誤導為把中國勞工當成假想敵。
【全球化】
在香港前往約堡的飛機上瀏覽香港報紙,近日中國對紡織品出口的自行設限亦是經濟版的最重要話題,香港的媒體判斷此舉將促使若干紡織成衣廠從內地 回流香港,而呈現一股經濟即將上升的氣氛。先不管這樣的判斷是否太過樂觀,即使如此,這對香港勞工來說有太大意義嗎?不只是香港,當我們從勞工觀點來討論 紡織品貿易戰時,下列問題恐怕是不可忽略的:
1. 避免國家中心的保護主義:我們必須了解,在全球化時代下,一個國家的產業景氣與否,跟該國的勞工福利如何是不相干而脫鉤的。因為產業景氣不代表會在自己國 內生產,在自己國內生產也不代表會雇用本地的正式勞工:一種方式是轉移至第三世界國家生產;另一種方式是進口外籍勞工。所以中美兩國政府如果都以勞工權益 來做為貿易戰的說詞,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眾所周知,美國產業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就開始外移了,就算沒有中國,也會有其他國家當美國勞工失業問題的代罪 羊(比如1980年代初的台灣);而中國政府呢,他們是有能力對勞動力市場作更多管制的,只是他們不一定會去作就是了。
一個國家的企業獲利、產業景氣或外貿繁榮,就代表該國的勞工福利得以提升,那是上個世紀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作為個別經濟體的狀況,跟現在是兩回 事。如果勞工團體的戰略是要求政府援助產業以提昇企業競爭力的話,那恐怕只會肥到狼犬,並助長資本家的惡勢力、惡化不同國間的勞勞之爭,真正需要保護的羊 卻反而無法受益。換句話說,勞工如果希望以降低勞動條件來換取老闆的不出走,那幾乎是幻想,因為老闆擁有的選擇太多。
2. 品牌商及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發動者:前面提過,代工廠的工資水準,其實相當程度是取決下單者所能接受的價碼,於是在供應大於需求的惡性競爭下,工資 水準其實是不斷地被壓低,而在這個過程中,如NIKE及GAP等品牌商及威名百貨等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機制的發動者,而不是中國或哪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勞 工。
前幾年勞委會及美國總工會AFL-CIO曾舉辦過「台商企業社會責任計畫」,在會議中不少替大品牌代工的台資企業都曾表達過,他們的全球佈局其 實是跟著美國的貿易政策走的,美國對哪個地區有貿易優惠,品牌商就會要求他們到哪裡生產,他們就得遷就品牌商的要求行事。所以,下次再有任何資本主義中心 國宣稱哪個第三世界國家利用廉價勞動力傾銷,他們恐怕都得先回頭管教好自己國家的大品牌商及零售商,因為,他們才是低工資政策的幕後黑手。
3. 完全是低工資問題嗎?當主流論述談及為何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時,往往只把焦點集中在中國的低工資水準,但其實從全球的比較來看,中國的工資絕不是全世界最 低的。就像從前台灣會誇耀我們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外資喜歡來投資,現在中國擁有的吸引外資魔力,絕對不只是工資低廉,還包括相對熟練而規訓的勞動 力、較完整的基礎建設、主副料供應的充足,以及未來可望龐大的內需市場等等。我提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明,這個現象的產生並非只因經濟上的任何單一面向理由。
【解鈴還須繫鈴人】
那麼,講了半天,到底勞工團體可以做些什麼呢?既然大品牌及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發動者,這解答極可能要回到威名百貨這個議題的起點。
主流的針對品牌商及大零售商的消費者抵制運動,顧名思義就是消費面取向,試圖動員消費者的力量對前者施加壓力,但威名百貨的低價位政策是採取同 樣的策略,以致如果訴諸的是個別的、分散的消費者,那什麼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可能都抵不過低價商品的魅力,而使得成效有限。於是,我們恐怕還是得將此問題 回歸古典的生產面來談。
其實美國工運界自身在威名百貨的組織工作是非常差強人意的,當然,資方也對工會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態度,一成立就關店。如果能夠順利把威名百貨的 員工組織起來,在其內部就建立工業民主的機制的話,那必定能對資方產生極大壓力,從其自身員工勞動條件的提高,來影響其外包訂單的價格提高,所以現在美國 工運圈是在總工會的層次上,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統整威名百貨的組織行動,因為任一單一產業別工會可能都無法勝任此任務。總之,與其訴諸分散的消費者,以 內部組織爆破的方式來瓦解低工資政策其實是機會更大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在第三世界實際生產地點的組織工作。
最後,討論這些議題對台灣本地紡織業勞工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恐怕只能說,從國際工運團體思考圍堵威名百貨的策略看來,雖然很陳腔濫調,但是,團結、組織勞工,還是唯一的出路。
台灣勞工的國際處境因台灣在國際分工上的半邊陲代工位置而顯得尷尬,我們既不像資本主義先進國有較紮實的工會基礎,也不像第三世界是主要生產基 地而備受國際反血汗工廠運動的關注、因而能得到較多國際支援,這的確有著客觀的限制,使得本地勞工面臨關廠抗爭時,只能抱持著「多爭取資遣費為贏」的心 理,而從未考量過爭取工作權、逼迫老闆留下不出走的策略,因為現實上缺乏可能助力。
但是不要忘了,跟我們在國際分工位置上相似的韓國,因其自身工運的堅實,他們也相對能得到國際工運更多的呼應,所謂先自助而得人助。我們的確對 台灣紡織業的研究太缺乏(對其他產業也一樣),而雖然許多工會時常忙於國際交流,但真需要討救兵時卻又多半笨拙於運用國際資源。組織、研究、國際串聯,這 些是工運組織者所應當擔負的責任,而非勞工群眾天生自然就該知道的。「另一條路是可能的」(Alternative is possible!)這句話也適用於關廠抗爭,管制資本隨意移動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組織者更多的經營與巧思。
也就因為如此,僅以此文,與各位分享此次前往非洲交流的經驗,並作為最近中美紡織品貿易戰的一個註腳。
延伸資訊:
1. 「清潔成衣運動」網站:http://www.cleanclothes.org/
2. 「國際紡織成衣皮革工會」網站:http://www.itglwf.org/
3. 威名百貨中文網頁:http://www.wal-martchina.com/
4. 「威名百貨對美國是好的嗎?」(Is Wal-Mart Good for America?):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walmart/
場景是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機場,我在轉機櫃台前排隊劃位要去史瓦濟蘭,排在我前面有一男一女兩個黃面孔,嘰嘰喳喳地回過頭來問我看不看得懂那女孩手上的單子,原來是行李過重了,航空公司開了張單子要罰錢,這兩個年輕人完全不懂英文,我只好充當他們的翻譯。
旅途中從香港第一次轉機至約堡,除了一望而知的生意人之外,同一班飛機上的黃臉孔中,還有不少是中國內地出來的打工仔女。他們三三兩兩、似乎從 不同的地方來到香港轉同一班機去非洲,這群天涯淪落人因為機緣巧合而共聚於海角之一隅,今天這一些是要去賴索托的,在那架飛往賴國首都馬索魯的30人座螺 旋槳小飛機上,他們恐怕將佔去一半以上的位子。他們沒有領隊、又不識番邦語言,如果順利的話多半能到達目的地,可是一發生問題像此女孩這般,那可就麻煩 了。
可以付美元嗎?一定要南非幣?!我只好帶著那女孩去換錢,我問她為什麼到賴索托,她說去找親戚。到了換錢櫃台,那個辦事員拿了女孩的護照一翻, 翻到賴索托的工作簽證,她問那女孩是不是要去賴國打工的,女孩支支吾吾不肯承認,但事實擺在眼前,我問辦事員說這有關係嗎?她說當然有關係,因為我們不支 助賴索托(We don't promote Lesotho!)。搞什麼鬼,這兩個國家最近有嫌隙是吧?!連換個錢都囉哩吧嗦。還好我們的換機時間不趕,最後我只好用我的名義去替她換。
她明明有工作簽證,為什麼又不敢承認去打工呢?如果沒有人充當翻譯的話,航空公司會硬要收那筆錢嗎?還是她其實原本就可以含混過去的?幸好他們收的錢也不多。不過這卻成就了我,讓我親眼目睹了全球化場景下一個荒謬的鬧劇。
【海角天涯】
話說回來,我又為什麼會去非洲呢?
這還不是因為台商。除了為人熟知的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之外,台商的腳步可說是遍佈全球,尤其在金援外交的支持下,還集中在若干與台灣有邦交的國 家,於中美洲之外,就是南部非洲了。但中美洲還有韓商、港商等與台商比醜,至於南部非洲,除了少數港商與近年浮現的中資之外,幾乎全是台商的天下。且照 例,這些台商免不了傳出勞動條件惡劣或打壓工會等違反勞動人權的事件,今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之後,另一項為人注意的狀況是,這些台商會不會轉進中國 而造成當地工作權的流失。
在這些背景之下,歐洲的反血汗工廠運動團體「清潔成衣運動」(Clean Clothes Campaign)及「國際紡織成衣皮革工會」(ITGLWF)非洲分部,於五月底共同在史瓦濟蘭舉辦了一次「非洲亞洲成衣勞工聯繫工作坊」,討論如何透 過洲際合作來維護紡織成衣業勞工的權益。共有來自史瓦濟蘭、賴索托、南非、納米比亞、馬拉威、模里西斯等南部非洲國家,及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等東非國 家的工會代表或小組長(車間代表,shop steward)與會,亞洲部份則由我陪同人造纖維業工會聯合會理事長呂德明一起參加,還有來自香港「亞洲專訊研究中心」(AMRC) 和「基督教工業委員會」(HKCIC)的代表。本來主辦單位還要邀請來自斯里蘭卡及馬來西亞的代表,因為在東非及納米比亞有來自這兩國的紡織業外資,但這 兩國的代表因故不能參加,使得這個工作坊的焦點更集中在東亞的外資、尤其是台商之上。
在第一天的議程中,與會的非洲代表報告了各自工作現場的勞動條件及勞工處境,他們其中不少人就在台資企業工作,我說台商與其他外資「比醜」並非 空穴來風,一位工會代表向我們說了他僅知的幾句中文,因為那是台灣老闆及中國領班們最常問候他們的話,並問我們那是什麼意思,那幾句話是「神經病」、「空 空」、「幹你X」及「豬啊」,由此可見其管理方式之一般。除了工作現場的處境之外,一個最大的隱憂是,這些外資到底會不會移往中國;「中國威脅論」還可能 在另外一個面向產生,那就是當地也進口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移工,且東亞外資喜歡任用熟練的中國勞工當領班來管理當地勞工(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美洲),這些 中國領班既不懂英語、無法跟當地勞工溝通,管理方式又粗魯,時常成為工作現場衝突的引發點。
第二天是亞洲團體的報告,呂理事長分享了目前台灣紡織業勞工的處境,其餘NGO代表則報告了以往監督東亞跨國企業的經驗。第三天與會代表則分組 討論了,如何針對外資、品牌商及跨國連結等主題列出行動綱領。圍繞著整個會議的主題除了東亞外資之外,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Wal-Mart(威名百貨), 因為下單給這些外資的訂單,超過一半是來自威名百貨,如果威名決定把生產基地更進一步轉進中國,那這些外資也會跟著落跑。
會議中的一個插曲是,主辦單位放了一部由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拍攝的影片叫「威名百貨對美國是好的嗎?」(Is Wal-Mart Good for America?)。這部影片是在說,以威名百貨為主導的低價大賣場策略,表面上壓低了消費者的日常用品支出,但因為其訂單價錢壓低,代工廠的成本必須壓 低,羊毛出在羊身上,勞工的薪資也必須壓低,而大賣場間惡性競爭的結果,反而是勞工的勞動條件隨著向下沉淪(race to bottom),尤其許多訂單是流向中國等工資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美國本土的工作機會減少。影片放映完之後,來自亞洲的代表馬上針對此影片的觀點向 主辦單位提出異議,因為我們認為此影片的基調是美國中心的保護主義,在其它國家的勞工面前不加解釋地播放,容易誤導為把中國勞工當成假想敵。
【全球化】
在香港前往約堡的飛機上瀏覽香港報紙,近日中國對紡織品出口的自行設限亦是經濟版的最重要話題,香港的媒體判斷此舉將促使若干紡織成衣廠從內地 回流香港,而呈現一股經濟即將上升的氣氛。先不管這樣的判斷是否太過樂觀,即使如此,這對香港勞工來說有太大意義嗎?不只是香港,當我們從勞工觀點來討論 紡織品貿易戰時,下列問題恐怕是不可忽略的:
1. 避免國家中心的保護主義:我們必須了解,在全球化時代下,一個國家的產業景氣與否,跟該國的勞工福利如何是不相干而脫鉤的。因為產業景氣不代表會在自己國 內生產,在自己國內生產也不代表會雇用本地的正式勞工:一種方式是轉移至第三世界國家生產;另一種方式是進口外籍勞工。所以中美兩國政府如果都以勞工權益 來做為貿易戰的說詞,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眾所周知,美國產業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就開始外移了,就算沒有中國,也會有其他國家當美國勞工失業問題的代罪 羊(比如1980年代初的台灣);而中國政府呢,他們是有能力對勞動力市場作更多管制的,只是他們不一定會去作就是了。
一個國家的企業獲利、產業景氣或外貿繁榮,就代表該國的勞工福利得以提升,那是上個世紀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作為個別經濟體的狀況,跟現在是兩回 事。如果勞工團體的戰略是要求政府援助產業以提昇企業競爭力的話,那恐怕只會肥到狼犬,並助長資本家的惡勢力、惡化不同國間的勞勞之爭,真正需要保護的羊 卻反而無法受益。換句話說,勞工如果希望以降低勞動條件來換取老闆的不出走,那幾乎是幻想,因為老闆擁有的選擇太多。
2. 品牌商及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發動者:前面提過,代工廠的工資水準,其實相當程度是取決下單者所能接受的價碼,於是在供應大於需求的惡性競爭下,工資 水準其實是不斷地被壓低,而在這個過程中,如NIKE及GAP等品牌商及威名百貨等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機制的發動者,而不是中國或哪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勞 工。
前幾年勞委會及美國總工會AFL-CIO曾舉辦過「台商企業社會責任計畫」,在會議中不少替大品牌代工的台資企業都曾表達過,他們的全球佈局其 實是跟著美國的貿易政策走的,美國對哪個地區有貿易優惠,品牌商就會要求他們到哪裡生產,他們就得遷就品牌商的要求行事。所以,下次再有任何資本主義中心 國宣稱哪個第三世界國家利用廉價勞動力傾銷,他們恐怕都得先回頭管教好自己國家的大品牌商及零售商,因為,他們才是低工資政策的幕後黑手。
3. 完全是低工資問題嗎?當主流論述談及為何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時,往往只把焦點集中在中國的低工資水準,但其實從全球的比較來看,中國的工資絕不是全世界最 低的。就像從前台灣會誇耀我們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外資喜歡來投資,現在中國擁有的吸引外資魔力,絕對不只是工資低廉,還包括相對熟練而規訓的勞動 力、較完整的基礎建設、主副料供應的充足,以及未來可望龐大的內需市場等等。我提出這一點只是想說明,這個現象的產生並非只因經濟上的任何單一面向理由。
【解鈴還須繫鈴人】
那麼,講了半天,到底勞工團體可以做些什麼呢?既然大品牌及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發動者,這解答極可能要回到威名百貨這個議題的起點。
主流的針對品牌商及大零售商的消費者抵制運動,顧名思義就是消費面取向,試圖動員消費者的力量對前者施加壓力,但威名百貨的低價位政策是採取同 樣的策略,以致如果訴諸的是個別的、分散的消費者,那什麼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可能都抵不過低價商品的魅力,而使得成效有限。於是,我們恐怕還是得將此問題 回歸古典的生產面來談。
其實美國工運界自身在威名百貨的組織工作是非常差強人意的,當然,資方也對工會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態度,一成立就關店。如果能夠順利把威名百貨的 員工組織起來,在其內部就建立工業民主的機制的話,那必定能對資方產生極大壓力,從其自身員工勞動條件的提高,來影響其外包訂單的價格提高,所以現在美國 工運圈是在總工會的層次上,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統整威名百貨的組織行動,因為任一單一產業別工會可能都無法勝任此任務。總之,與其訴諸分散的消費者,以 內部組織爆破的方式來瓦解低工資政策其實是機會更大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在第三世界實際生產地點的組織工作。
最後,討論這些議題對台灣本地紡織業勞工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恐怕只能說,從國際工運團體思考圍堵威名百貨的策略看來,雖然很陳腔濫調,但是,團結、組織勞工,還是唯一的出路。
台灣勞工的國際處境因台灣在國際分工上的半邊陲代工位置而顯得尷尬,我們既不像資本主義先進國有較紮實的工會基礎,也不像第三世界是主要生產基 地而備受國際反血汗工廠運動的關注、因而能得到較多國際支援,這的確有著客觀的限制,使得本地勞工面臨關廠抗爭時,只能抱持著「多爭取資遣費為贏」的心 理,而從未考量過爭取工作權、逼迫老闆留下不出走的策略,因為現實上缺乏可能助力。
但是不要忘了,跟我們在國際分工位置上相似的韓國,因其自身工運的堅實,他們也相對能得到國際工運更多的呼應,所謂先自助而得人助。我們的確對 台灣紡織業的研究太缺乏(對其他產業也一樣),而雖然許多工會時常忙於國際交流,但真需要討救兵時卻又多半笨拙於運用國際資源。組織、研究、國際串聯,這 些是工運組織者所應當擔負的責任,而非勞工群眾天生自然就該知道的。「另一條路是可能的」(Alternative is possible!)這句話也適用於關廠抗爭,管制資本隨意移動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組織者更多的經營與巧思。
也就因為如此,僅以此文,與各位分享此次前往非洲交流的經驗,並作為最近中美紡織品貿易戰的一個註腳。
延伸資訊:
1. 「清潔成衣運動」網站:http://www.cleanclothes.org/
2. 「國際紡織成衣皮革工會」網站:http://www.itglwf.org/
3. 威名百貨中文網頁:http://www.wal-martchina.com/
4. 「威名百貨對美國是好的嗎?」(Is Wal-Mart Good for America?):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walm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