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論提高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
爭,是高層次科技知識和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大學作為知識創新 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
載體,它的競爭力決定了國際間知識和人才競爭的格局,因而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
位。盡快提高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已 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
課題。

   如何培植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認真研究制約競爭力的各種重要的因素和條 件。
學科是研究大學競爭優勢的基本單位,一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本質上是學科競爭力。
而從學科出發來分析,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不容樂觀。


   首 先,投入學科建設的資源。在最近幾年來,我國投入高等教育的建設資金增幅
高居世界前列,但是因為發展起點較低,基數較低,因此投入資金的絕對水平 特別是
重點建設的若干所大學的建設資金仍然存在著兩個不足: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平均投入
資金相比顯得不足,與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客觀要 求相比顯得不足。在投入資源
方面,更加嚴重的制約顯然還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尤其是學術大師的短缺。高水平人
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結構方面的不 合理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大學國際競爭力的瓶頸。

   第二,學科與社會需求的關係。社會需要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大學的競爭力
就 是其學科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一所大學只有能夠對社會需要的本質特性有著深入
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前瞻性反應的內在能力和機制,它的學科才能生存和 發展。而大
學的國際競爭力,則意味著不僅要對國內社會需要的變化作出反應,還必須對全球性
社會需要的變化作出反應。目前我國大學對社會需 要的變化尚未做到前瞻性﹔社會需
要的結構和水平也得不到大學學科發展的支持和匹配﹔更難做到從全球範圍社會需要
的變化來規劃學科和專業的 發展。

   第三,學科生態和學科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段時期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我國的大學在學科和專業設置方面越來越 窄,學科鏈被割裂,學科生態受到破壞,造
成了只有分工難有合作的局面。近幾年,經過大規模高校合併、資源整合,傳統體制
下分割的學科生態 局面有所緩解,但是學科生態的恢復和生態鏈的鞏固還是一個十分
艱巨的任務。

   第四,國內外的高校競爭格局。由於國內高校之間 公平、公正開展學科競爭的格
局尚未完全形成,學科競爭力的提升難以得到激烈競爭的考驗,這種狀況如不加以及
早扭轉,最終會阻礙我國學科國 際競爭力的提升。

   要提高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可從以下方面做工作:

   首先要確立大學競爭力的理念。在尋求和 確定重點發展學科,重組學科特色和優
勢問題上,必須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緊緊圍繞如何有效提升學科
和學校的國際競爭力來 考慮問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找准本校最有比較優勢
和競爭優勢的學科,重點投入,加快發展。

   其次,必須強化和優化要 素投入,不僅在建設資金上,更重要的是在人才隊伍這
樣一個最具能動性的發展要素上。面對新的競爭形勢的要求,我們不僅需要有一批學
術骨 幹,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學科帶頭人。為此必須要創新體制,為高水平學科帶頭
人的不斷湧現提供體制和環境的保証。

   第三,不斷 進行制度創新。大學體制的創新,既包括關系全局的高等教育宏觀管
理體制的創新,也包括大學內部學科建設體制、科研體制、後勤保障體制、教學體制
等 的微觀制度安排的創新。對於大學自身來說,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學科制度的創
新。學科的活力和競爭力本質上取決于學科制度的性質。學科制度包涵許 多實際的內
容,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學科發展的激勵機制,關鍵在於優化學科發展決策的主體。
一個成功的大學應該形成支持不斷的制度創新, 防止出現僵化的體制和氛圍。

   第四,高度重視大學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演變和形成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不像制度和技術那樣 容易模仿或者在國家之間擴散。而優秀的文化又往往構成最基本
和最難以消失的優勢。一種大學文化決定了大學的特點,構建和鞏固著大學的品牌。
在 大學競爭力的構建中,如何保護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並把新的學科發展融入這種
文化傳統,從這種文化土壤中獲取持久的活力,也是學科建設的一個不容 忽視的重要
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