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倫敦辦奧運是六十前的事了,而1948年的奧運會卻真真是「便宜大碗,人人滿意」(英文的說法就是:cheap and cheerful)的運動會。許多英國人在論奧運精神時,常常拿1948年來作比喻,而為了瞭解他們究竟在說什麼,或許讀一本1948年奧運的書是不可少 的練習,假如沒時間讀這本書,那麼讀這本書的書評,或者也可一窺其中奧妙。
From The Sunday Times
May 11, 2008
The Austerity Olympics: When the Games Came to London in 1948 by Janie Hampton
The Sunday Times review by Andrew Holgate
1948年的倫敦奧運有一種英雄的、極度非專業的特質。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次奧運會經費節拘,七拼八湊,本來應該是一場大災難。當時的英國仍處於糧食配給的時期,能不能辦一場茶會都很有問題,遑論兩週體育賽 事高昂的費用了。當時沒有錢蓋體育館,沒有人力可以投入建築工事,幾乎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以給選手住宿,連倫敦的居民自己的食物都不夠吃,不用再想成千上萬 的想來旁觀賽事的遊客了。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1948年的奧運會成功了。依賴其他亦飽受戰火的國家的好意,特意避免1936年柏林奧運明顯的民族主義,(雖然繼續德國人發 明的火炬遊行「傳統」),並且擁抱著舊奧林匹克的理想:只問參與,不論輸贏,倫敦努力造成了當代最友善的奧運會。(不邀請德國人與日本人對此友善氣氛有很 大的助益,還有允許蘇聯人留在自己家裏發脾氣)。就像捷克的長跑好手,艾彌爾‧扎托佩克(Emil Zatopek)所說的,「在黑暗日子後--轟炸,殺戮、饑餓--奧運又再度舉行,就好像太陽再度出來一樣‧‧‧突然之間沒有邊界,沒有障礙,只有人們聚 在一起。」
捷克長跑好手扎托佩克(Emil Zatopek)。
而1948年的奧運場地,幾乎全部都是七拼八湊出來的。溫布里體育館的主要運動跑道,是由賽狗道倉促改建,而旁邊的游泳池本來是溜冰場。選手們以倫敦巴士 來往於住處與賽場,而他們所住的地方大部份都是軍營與學校。當時的政府幾乎什麼都不願意出錢,奧運組織委員會的每一毛錢都必須仔細運用。木頭是跟瑞典芬蘭 求來的,體操設備則是跟瑞士乞求而來。選手們必須自備毛巾(假如忘記的話,可以出錢租賃)。而新的籃球、足球、拳擊手套只有在保證賽後以定價賣出,才下訂 新品。在赫恩山丘所舉行的自行車賽,延長到傍晚時分時,奧組委必須想辦法找來車輛,打開車燈照明,因為沒有人事先想到要安裝泛光燈。
這種有什麼用什麼的氣氛(現在是成腔濫調了,當時卻是基本事實)亦感染到選手身上。許多人穿著倉促製成、自己縫製的運動服,來參加他們生涯中最重要的體育 賽事。贏得100公尺賽跑銀牌的英國短跑好手,奧得莉‧米契爾(Audrey Mitchell),所穿的自製短褲「看起來好像一條太大、寬鬆的內褲」。而英國滑船手東尼‧布徹(Tony Butcher)則回憶道:「我媽幫我縫了一條由毛巾布製成的褲子。」比其他的褲子都好,他說:「因為不會滑下來。」同樣古怪的是訓練方法,即使是那些頂 尖好手使用的也一樣。有名的扎托佩克,以不協調的跑步方法得到一萬公尺賽跑的金牌,震驚觀眾,而三天後他又拿下五千公尺的銀牌。而他的訓練方法是穿著軍靴 跑步,偶爾,他還將他太太,一位奧運標槍選手,背在背上跑步練習。
你讀這本書時,可能很感驚訝的是1948年的賽事實在是很保守;而過去與現在之大大不同幾乎出現在每一頁上。當時來倫敦參賽的四千名運動員裏,只有385 位是女性運動員:大家當時仍然認為女人不適合跑超過四百公尺、騎馬、射擊、長跑,而且幾乎每一位都必須由女性監護人陪同。週日則不比賽,因為宗教原 因。(沒有人想到要問穆斯林運動員,賽事時機的問題。因此他們必須在拉瑪丹的時節裏加倍努力。)而當時的藥品也不如後來的邪惡,最接近非法的藥品是好力克 麥芽牛奶錠,用來幫助睡眠的。
除了藥品外,讓1948年奧組委最掛心的就是業餘度。英國人對此特別嚴格:三級跳好手丹尼‧華茲(Denis Watts)就因為已經申請了體育老師的教職,而被踢出比賽。奧委會主席漢頓(Hampton)非常惋惜地說:「假如他在賽事後再申請,他就能參加了。」 而其他國家不一定採取如此嚴格的標準,例如把所有體育選手都編入軍隊的匈牙利,嚴重影響英國得金的機會。再加上英國運動員都是食物配給,大大影響了他們的 表現--雖然許多人得到國外好心人士捐的食物包--難怪英國只拿到三面金牌,兩面是滑船,一面是帆船。(而最後的排名裏,英國是第十二名,美國人則靠著進 口的牛排得到第一,共得38面金牌;而戰爭中維持中立的瑞典,贏得第二,共有16面金牌。)
而在此其中,真正天才的明星亦浮現。其中一位是現在出名的短跑好手,荷蘭藉的芬妮‧布蘭可-柯恩(Fanny Blankers-Koen),又稱「飛行的家庭主婦」,她是擁有兩個孩子的媽媽,36歲,卻擊敗眾人,贏得四面金牌。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國舉重好手 金‧哈樂地(Jim Halliday)不只曾經參與過敦克爾克戰役,還在1942年時被日本人抓進集中營,最後放出來時,只剩下三十公斤的體重,卻在輕量級的比賽中贏得銅 牌。然而最多才多藝的,應該是法國選手米雪琳‧奧斯特麥爾(Micheline Ostermeyer,是維多‧雨果的孫甥女),她在1946年得到歐洲冠軍盃鉛球賽的第二名,又在同一年贏得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的鋼琴首獎。她來倫敦比 賽的前幾週,才剛剛開始接觸鐵餅,戴著黑墨鏡擋陽光的她,卻在賽場上擲出四十一公尺的佳蹟,贏得賽事的第一面金牌。幾天後,她又贏得另一面鉛球金牌,然 後,「她在女子選手村裏舉行了一場貝多芬音樂會」。
左:擲鐵餅的米雪琳‧奧斯特麥爾。右:曾得到巴黎 高等音樂學院鋼琴首獎。
1948的奧運會有許多第一:比方說,是第一次在賽跑終點時,使用攝 影照片來確定輸贏(男子100公尺賽跑),也是第一次舉行殘障比賽,然而最驚人的,是其費用--只有七十三萬兩千英鎊(今日的市值約二千萬英鎊),比起 2012年即將花費的九十三億實在不可同日而言。更有甚者,1948年的委員會還小賺了一筆:約有兩萬九千鎊的利潤(大約是今日的七十九萬英鎊)。
賽事銘言:奧運比賽中最重要的不是贏,而是參與。生命中最緊要的事,不是征服,而是好好地戰鬥。(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WINNING BUT TAKING PART. THE ESSENTIAL THING IN LIFE IS NOT CONQUERING BUT FIGHTING WE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