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社論:錄取率不是大學品質的藉口

大學指考分發入學放榜後,今年再創高峰、超過89%的錄取率,讓許多人又找到了話題,
紛紛將錄 取率過高與「大學素質下降」加以掛勾,彷彿非得回到當年那個錄取率不到3成
的年代,才能確保「大學品質」一般。事實上,這種思維模式是最直線而廉 價的思維,並
非常殘酷地將大學品質下降的原因直接歸咎於「因為錄取率暴增才得以擠入大學之門」的
「後段學生」。

正如同盧 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批評當時歐洲流行的專注於「形式理性」的教育思想時
所說:「要是兒童們都具有這種理性的話,那我們就不需要教育了。」我們 也可以說:「
要是錄取者都具有一定水平與素質的話,那我們就不需要大學教育了。」正是因為這些錄
取者欠缺這些素質,所以大學教育才具有其 價值。當然,有一個例外,也就是,除非我們
認為這些「後段錄取者」實乃不可救藥,無論投入任何資源都是白費,這樣,在邏輯上,
我們才有可 能將大學品質下降的責任歸之於錄取率、也就是歸諸這些人得以進入大學之門


不過,我們認為,基本上大概不會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具有 這樣一種邏輯思維,那麼,簡單
來說,我們應該都承認「任何人都能因為接受教育而發揮其潛能、養成其能力」這個觀念
才是;但是,另一方面, 從具體的經驗與感知來說,大學教育的確又有下降的現象和趨勢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許多人之所以會將大學品質和錄取率劃上等 號,其實主要是因為這兩者在時間序列上的表
面關連,然而這卻是一種虛假關連;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在同一時間序列上發生了許多
事件,這些 事件之間具有複雜的因果關連(或無關連),我們卻只抽出了其中兩個事件─
─錄取率和大學品質下降──來看待,從而產生了這個假象。具體來說,在那 個時間序列
上,最主要的事件乃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改變,而其中,大學評鑑制度的建立,以及依據評
鑑來分配教育補助款,才是大學教育品質下降 的元兇。

這聽起來似乎弔詭,然而卻是實情。這其中的因果關連在於,由於大學評鑑制度獨獨鍾情
於「研究成果」,因此,直接促進了各 校鼓勵、甚或逼迫教師必須「加緊研究」。當然,
這並不一定是壞事,但問題在於,教師時間亦有其侷限,若是制度上未能審慎考量,那麼
,便將 會造成教師「重研究而輕教學」的合理行動結果,如此一來,大學教學品質如何能
不逐年下滑?就連台大這種資源豐沛的學校都動起「大學部減招、研究所 增招」的腦筋來
「追求卓越」,那麼一般大學、特別是亟需資源挹注的私立大學,又如何能安心的鼓勵教
師在教學上多用心、以育成學生能力為 重?而這些學校,卻又往往是在之前的受教階段因
各種因素而成就較為落後、更需要獲得教學資源挹注的學生所考取的學校。當這些學校也
被逼得 投入研究成果的激烈競爭時,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實質上就等同於在教學上被放棄
了一般。於是,由於這些人進入大學而導致大學品質下降的虛假關連,卻 弔詭的取得了經
驗上的證明。

大學品質下降,其問題關鍵並不在錄取率,而是在於錯誤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就是「重研
究而輕教 學」的評鑑方式;若我們未能有此認知,再過幾年,我們相信,連台清交這些風
雲一時的大學,也都將嚐到「大學生品質下降」的苦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