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指揮家巴倫波音的和平實驗

週日泰晤士報2005年8月21日評論Comment

Conducting a one-man experiment in peace

Profile: Daniel Barenboim


巴倫波音個人檔案:指揮一人和平實驗



上圖:巴倫波音與「西-東迪凡管弦樂團」(West-East Divan Orchestra)。


就時機而言,沒有比丹尼爾‧巴倫波音這個勇敢而華麗的努力更好的了。在以色列軍隊強制撤離加薩走廊的以色列居民的這個禮拜,由年輕以色列以及阿拉伯音樂家 所組成的,巴倫波音指揮的管弦樂團,點亮了倫敦夏日音樂節(Proms),今天他們在拉馬拉(Ramallah)演出,這是在西岸受到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 坦城市。

你也許會想這些事蹟將會讓這位62歲的以色列指揮家、鋼琴大師收到許多恐嚇的郵件。他甚至更勇敢地,打破了以色列不准公開演奏華格納的文化禁忌,遭到許多 猶太人指控他『文化強姦罪』。

他努力恢復演奏華格納的曲目,受到許多人攻擊--華格納是希特勒最喜歡的作曲家,他於1883年去逝,而他的音樂曾經陪伴著許多猶太人進毒氣室--巴倫波 音反擊:『華格納對奧斯維茲不負任何責任。』雖然他也承認華格納惡名昭彰地反猶太人。

事實是,巴倫波音覺得在柏林比在以色列自在,他在柏林被譽為德國音樂的祭酒,這是另外一個在表面上令人感覺困惑的特徵,而他對音樂可以帶來世界友誼的堅信 反映在他精通希伯來文、阿拉伯文、俄文、英文以及他的母語,西班牙文上。

他四處遷徙的成長背景提供了一個解釋。身為俄裔猶太人的小孩,他在阿根廷出生,在那裡成長直到十歲,然後他到以色列住了十年,接著在倫敦15年,然後在巴 黎住了15年。最近他的基地在德國,他在那裡經營柏林國家歌劇院,還有美國,他正在進入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生涯的最後一年。

他身材矮小,相當健談,喜歡穿色彩鮮明的襯衫、抽哈瓦那雪茄,他現在滿頭疏鬆的白髮,與他當年與英國大提琴家賈桂林杜普蕾一起舉辦音樂會時濃密頭髮的外型 大相逕庭,杜普蕾當時是他的聰明又美麗的妻子,後來因為多重硬化症而去逝。




上圖:1967年6月27日。巴倫波音與杜普蕾從以色列剛結婚,返回倫敦。


當他們倆一起住在倫敦的時候,這對神仙伴侶的世界巡迴演奏會,到哪裡都受到熱烈的歡迎。自從她得病後,不能再演奏的重要原因是,她無法再判斷弦弓的重量。 在死前的最後十四年,杜普蕾的活動侷限在輪椅上,慢慢無法使用她的四肢,後來也失去了視力,並在她1987年去逝之前,也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具有爭議性的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Hilary and Jakie),拍的是這位大提琴家跟看顧她十一年的姊姊的關係,震驚了友人,因為它無情地拍出杜普蕾貪得無饜的性慾。(譯註:片裡描繪她曾經與她的姊夫有 緋聞。)


這部片子同時也公開了一個事實,就是當她生病時,巴倫波音正與俄國鋼琴家、現在是他太太的艾蓮娜‧巴斯基洛娃(Elena Bashkirova)談戀愛。對一些人來說,他簡直就是麻木不仁。去年他回憶道:『我照顧賈姬,然而我也必須賺錢。然後我在法國遇到了艾蓮娜。我先前就 認識了她父親。事情自然發生。並不是事先就計畫好的。』


杜普蕾生前的最後八年裡,巴倫波音在巴黎與巴斯基洛娃同居,這是公開的秘密,他每兩個星期才回到西倫敦的Notting Hill Gate 附近的為杜普蕾特殊打造、並由他資助的的公寓。


他最近承認虧欠英國媒體,曾經要他們在杜普蕾生前保守這個秘密:『我想在新聞界有人知道這個事實,然而他們認為賈姬是國家財寶--這是很對的--並且不想 讓她知道這件會令她沮喪的事。』

他跟巴斯基洛娃育有兩子,一人是古典音樂家,另外一人則是德國嘻哈樂團,叫做Level 8的團體的經理-作曲家。

巴倫波音今天在拉馬拉演出,帶領著由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埃及、約旦及巴勒斯坦籍的音樂家所組成的「西-東迪凡管弦樂團」(West-East Divan Orchestra),是很典型地看準時機的安排。在1967年,他曾經跟杜普蕾飛到以色列,在六天戰爭的開始,為前線的軍隊舉行演奏會。

在1973年,在「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 (譯註)打 得最如火如荼的時候,巴倫波音也在那裡為軍隊演奏,而當時他的妻子留在倫敦,剛從神經外科專家那裡知道自己的病情。在1989年,在柏林圍牆倒下的時候, 他也在場,並指揮演出小夜曲,給不敢置信的東柏林人聽。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巴倫波音跟一支管弦樂團在以色列,戴著瓦斯面罩,一面留心著飛毛腿飛彈是否會 射過來,一面演出:『每個人都很緊張,聽眾跟我們一樣緊張,然而音樂是幫助我們遺忘的好方法。』

他第一次在巴勒斯坦聽眾面前演出,是『心理上非常猶豫,而且非常嚇人』的經驗。他在1999年,受邀到巴勒斯坦的伯材大學(Birzeit University)舉行鋼琴演奏會,他進入演奏廳時發現滿滿都是人。

『當我回到化妝間時,我忽然覺得非常害怕。我第一次想到:我在這裡幹什麼?』然後他強迫自己回到舞台上,全部的聽眾站起來鼓掌。

巴倫波音在某些地方並不受到歡迎,他被指控過度傲慢,並且對國家的敏感議題太過無知。在另外一方面,他則常常被朋友與同事所圍繞。他因為在演出後邀請數十 人一起晚餐而聞名,他有時候甚至帶整個樂團一起吃飯。

上個星期,他在倫敦的夏日音樂節裡,將他的以色列-阿拉伯管弦樂團引導出最溫暖的聲音,迷魅了樂評家、並讓聽眾為之瘋狂。

他與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巴勒斯坦裔的知名學者、文學評論人,一起想出這個多元文化音樂工作坊的點子,而第一次的聚會在1999年發生。巴倫波音當時以為只會有幾十個 音樂家會從中東提出申請;『但我們收到了超過兩百封申請函,真是太驚人了。』


他認為音樂可以做到文學與戲劇做不到的事,提供一種語言,來化除歧見。他說:『這是一個克服無知的屏障的方法。如果你跟另外一個人才剛剛一起演奏音樂,你 怎麼可以將他看成是惡魔?』


他在1942年11月15日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兩個音樂家的小孩。他的母親,艾伊達,在錫安教派的家庭長大,後來成為一個鋼琴老師,而他的父親安立 奎,則是鋼琴演奏家。於是他很小就開始彈鋼琴,並且受到指揮家阿道夫‧布希(Adolf Busch)的注意,並且在他七歲時就讓他上台表演。


接下來的一年裡,他跟著一個交響樂團一起,彈奏莫扎特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他的進步神速,而在11歲時,他的父母決定要送他去薩爾斯堡學指揮,後來又送 他到巴黎跟娜迪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學習,後者訓練出一整個世代的偉大美國作曲家。


當他二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學會了一整套困難的樂譜,有辦法在兩年後第一次擔綱指揮英國室內管弦樂團。當他在24歲遇到杜普蕾時,他已經是享譽國際的獨奏家 以及指揮家。


1992年,巴倫波音來到柏林,接管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柏林國立管弦樂團(the Staatskapelle)以及與它相關的歌劇樂團,the Staatsoper。他在短期內就重振了這兩個機構,並且將柏林國立管弦樂團--以它特殊的德國『奶油』聲音而聞名--提升到最高的層次。


德國政治家無能瞭解輸出音樂的重要性,他聲稱:『音樂是德國所擁有最好的東西,在歷史上,音樂只被集權政府利用並濫用,被納綷以及蘇維埃政權所糟蹋了。現 在我們必須利用它。』


因為他認為反猶主義並不是一個普遍的德國情緒,而整個德國不應該為猶太大屠殺扛起集體的罪責,這兩點讓不少人非常反感。他說:『但是我堅決地認為,在同一 個脈絡下,德國每個世代的每個人,都應該要努力確保1940年代所發生的事不會再重覆了。』


他的指揮生涯也曾受到打擊。在1989年當他在經營巴黎的巴斯底歌劇院時,他被指控獅子大開口,要求超過七十萬鎊的薪水,而遭到突如其來的解雇。


然後,在1999年,他則被賽門拉圖爵士(Sir Simon Rattle)所打敗,在競爭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指揮工作的競爭裡敗下陣來,就是領導柏林愛樂。巴倫波音一心想要爭取這個工作,然而卻非常苦澀地失 望了。


然而他的利他主義卻與他的野心同步。他今日的演出,在一個比較習慣聽到戰爭的聲音的土地上,響起了希望的歡迎之音。


譯註:「贖罪節戰爭」是一九七三年首次發生的石油危機的序幕,那年十月,阿拉伯各國為支援巴 勒斯坦,聯手攻打以色列的「贖罪節之戰(Yom Kippur war)」,告敗績。氣憤之餘,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才在當時還是孔雀王朝的伊朗與沙烏地領導下,對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各國實施石油禁運。國際市場原 油價格從每桶三美元飆到四十美元,把全球經濟搞得天翻地覆。

不過現在石油每桶已經漲到六十美元,又朝七十美元邁進,看來大家已經習慣了。


延伸閱讀:

我的同學張惠菁曾經寫過的這一篇〈走不出天才魔咒的杜普 烈家庭 〉可以參考。

另外巴倫波音有自己的網站:www.daniel-barenboim.com

而倫敦夏日音樂節,則可以在BBC的網站上線上收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