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

2003.09.19 中國時報
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
◎吳展良


   今年七月下旬,教育部公布了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見http://www.edu.t
w/high-school/i1301/course/update/index.htm 暨http://www.dhss.nthu.edu.tw/group.
html)。 依其規定,歷史科為全國高中一、二年級的必修課程,每周上課二小時。一年級上
學期為台灣史,從史前時代講授至當代。下學期為中國古代史,從遠古講 授至明代初葉。二
年級全年均為世界近現代史,從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講授至當代。根據教育部網頁的說明
,這份草案目前尚未定案,將先送審 而後於十月中旬正式公布。然而據筆者所知,目前各大
教科書商,均已根據網站上公布的草案,物色了各大學歷史科教師,積極進行新版教科書的
編 寫。這使得了解這份新版綱要嚴重問題的人,憂心忡忡。


   在大結構上,新版的歷史課程綱要與現行綱要的最大不同在於:中國史只寫至明代 初期
,明中葉以後的部分,全部放入世界近現代史。換言之,大抵開台之後的中國史,已移入世
界史,而不屬於本國史。台灣在「歐洲人的東來」 之後,已被「發現」,逐漸脫離土著時代
,而有了自己的獨立地位。中國史自此不必再細講,尤其不必展現其歷史主體性與發展脈絡
,台灣人只要 從世界史的角度去理解明中葉以後的中國史即可。


   台灣今天的處境很特別,大家對於國家認同的看法非常分歧,所以我們且不談這 種作法
所預設的立場,先論這種作法是否能讓下一代的台灣人了解台灣史的真相。今天的台灣人在
血統與文化上絕大多數是漢人,而台灣的漢人社 會大體上是由鄭成功率軍奠定,在清代發展
成熟,一九四五年以後又融入了大陸各省的新移民,而成就今天的狀態。明中葉以迄今的中
國史不仔細 講,試問台灣人將如何明白自己的過去與現在?

   明中葉以下的中國史不單獨講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國家叫中華民國,然而我
們 的歷史教科書連中華民國如何來的都不認真說明。新的課程綱要正文詳列了所有單元、小
節的名稱與各節重點,然而全部正文中,沒有「中華民國」這四個 字。我努力搜尋許久,才
發現中華民國的建立竟然列入了「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三單元,「亞洲的反殖民化運動」
下面「蛻變的中國」一小節。 自己國家的建立,要在最後一冊的「世界史」才開始談,試問
世界上有這樣奇怪的國家與歷史教科書嗎?

   台灣今日的國家認同混 亂,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士覺得「中華民國」四個字以及我們的憲
法根本是個笑話,其領土與主權的主張均不可能實現。其心目中台灣的國名應為「台灣共和
國」, 或者至少不是與中國大陸糾纏不清的「中華民國」。從這一類的觀點出發,歷史教科
書當中似乎不太需要有中國近現代史與中華民國的位置。然而問題是我 們的國家至今也無法
丟棄「中華民國」的國名,這表示我們實際的處境並不能簡化成與中國不相干的一種獨立狀
態。

   新綱 要的編者很可能不會承認他們所提出的大綱有上述的政治意涵,我也無意揣測其心
事。然而重點是,這樣的綱要所寫出的教科書自然會造成上述的結果。新 綱要將台灣史從中
國史的脈絡中抽出,並將明中葉以降的中國史置入世界史的作法,可以說是典型的「一邊一
國」乃至「兩國論」的史觀。此種安 排顯示開台之後的台灣歷史,自有其獨立的脈絡與體系
,不必再敘述以中國為主軸的歷史發展,以免干擾了台灣的自我認同。編者可能未言明或不
自 覺,然而這實在是一種具有高度台灣獨立意識的歷史觀。

   台灣社會多年來希望學術、教育能與政治脫鉤,民進黨上台不過數年,所有的教科 書就
已全面改成配合其意識形態的內容,請問這種作法與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有何差異?如此一來
,隨著政黨的輪替,我們的歷史教育將有著完全不 同的內容。幾番輪替,下一代的年輕人與
全體國民不精神分裂也難。我們既然不能容忍這種情形發生,學術與教育界就必須發展出自
己的觀點,不 能隨著政黨的意識形態起舞。我們所需要的其實是一種既能反映台灣的主體性
,又能顯示台灣與中國之密切歷史關係的史觀。這是歷史的客觀事實,不能因 任何政治人物
的上台而轉移。

   取其中道並求合乎事實,建議未來的歷史教科書一方面要呈現台灣的主體性,一方面也
應承 認台灣與中國從來密切難分的關係。呈現台灣的主體性,所以建立自主與自信,從此主
宰自己的命運。認識台灣與中國的歷史命運不可分,所以不必虛耗力 氣在完成種種「不可能
的任務」,並可以從容接受台灣人原本來自中國,文化上實在相類,政治上必須互相體諒的
事實。真正的自尊與自信,必定 要從接受自己開始。而台灣人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也首先
必須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過去與真實的處境。

   從這個角度出發,以台灣為 中心的新史觀,與以中國及中華民國為發展主軸的現有史觀
實有並存的必要。前者可以採取先台灣史,後中國史,而後世界史的同心圓架構,後者則不
妨 沿用現有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架構。目前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歷史科(
社會科的一部分)結構,其實已經採用了自己─家族─社區─台灣 ─中國─世界的同心圓敘
述架構。這個架構從認識自己與自己最密切的事物出發,既合理,也很適合作為學生認識自
己與社會的起點。

   而 現有的歷史科綱要,從中國上古史一路講到中華民國在台灣,也詳細敘述了台灣開發
與演變的歷史。這樣的綱要,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詳細地了解台灣與中華 民國的過去,一方面
也照顧到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密切的關係。此綱要實施不過數年,頗有好評,老師們也剛剛才
熟悉,實在不需要全面改弦更張。

   台 灣的未來,主要在我們及下一代的手中。我們的歷史知識與教育如果不能呈現歷史多
元而豐富的真相,我們在做選擇時,必然會犯下狹窄化乃至「意識形態 化」的問題,其結果
很可能就是永無止境的自我分裂與否定。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